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运行 > 管理条例 > 正文

管理条例< <

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实验室建设“十一五”规划

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创新
                                                  ——实验室建设“十一五”规划
 
     高校实验室是科研、教学的重要基地,是人才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工作水平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工作,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学校整体发展和改革中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著名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冯瑞教授告诉我们:“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传统的师范大学,其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一直受原苏联办学模式和思想的影响,实验性课程和实验性教学均隶属于理论课,因此实验性学科、专业、课程及应用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学校为了顺应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调整实验室的建制、理顺实验室的关系、加强实验室的领导,使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显著的变化。
一、实验室建设回顾
实验室由过去从属于教研室的教辅地位转变为一个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成为校、院(系)两级管理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发明的重要基地。对实验室的认识提高了,投入也随之加大。
     学校对实验室设备费投入“七五”期间为325万元,“八五”期间为183万元,“九五”期间为2054万元,“十五”期间为1.2亿元。1990年至1999年十年期间学校实验室设备费的投入仅为789万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为6777万元,2002年为8716万元,2003年为12745万元,2004年为15995万元,2005年为20239万元。
    根据学校事业的发展,学科专业的布局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从1997年开始到2005年底止,通过新建、调整、合并,共设置了83个实验室建制,其中经建设获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7个、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学校重点实验室13个。教学、科研用实验室面积由原来的1.29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06万平方米。
2000年首次立项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已在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数统学院的“非线性分析实验室”为争取博士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学院的“农药学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已建设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命科学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别争取到各自学科方向的博士点1个。心理学院的“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实验室”已建设成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并为争取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语学院的“数字化多功能开放式外语教学系统”在申报博士点中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推动实验室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础课实验教学水平,规范实验室工作行为。从1997年开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先后分别在全校7个院系22个"双基"教学实验室进行了评估建设,所建的实验室从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计划与任务、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6个方面的39条标准逐一进行了建设与整改,规范并加强了实验教学的管理,改善了实验室教学环境和条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经过评估建设的实验室其中有14个先后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验收,有力的推动了实验室的全面建设,为迎接国家教育部的教学评建创优创造了先决条件,并且在2005年学校获得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专家对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措施、效果给予高度评价。
      学校对公共实验条件进行统筹规划,调整结构,理顺管理体制。有效合理地进行公共课实验室建设、语音室建设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学校先后建成并正在投入使用的语音室34个(计1512个座位),多媒体教室178个,两个大型体育场馆,极大地改善了学生学习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认识方面存在误区,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和理论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对等关系,不能把实验教学理解成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
(二)实验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独立体系,未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上着眼。
      实验课与理论课相比,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偏低,不能适应现代科技、教育所需要的培养机制以及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不够。
      部分学科仍然采取以验证理论教学为目的的僵化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中演示性、验证性、示范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还比较大,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数量偏低,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
(四)对实验室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各种原因,至今还有一些同志忽视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上的作用。对实验室建设在现代大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学与科研、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的关系的认识存在不恰当的观念。
(五)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校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额度和增长比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与教学科研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与同类型的高校比较,差距也是明显的。
(六)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
      实验室工作与学校各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实验室的管理,应该是一体化的管理。也就是说从实验室的目标设置、规划和布局、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应该是一体的。而且在每一个方面都应该有一个相应的管理职责体现。如果将其割裂开来,可能造成管理不到位的状况,甚至可能会出现管理真空环节。
(七)实验人员队伍素质亟需提高。
      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还跟不上现代大学实验室建设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队伍人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水平低;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三是队伍不稳定;四是将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岗位看成是后勤队伍进行建设;五是缺少实验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室的展望
      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倚重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新世纪的教育将逐步向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迈进。为适应21世纪教育、科技更为迅猛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出色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实验室的创新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索性的实验方法、先进的实验手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十一五”期间学校继续将实验室的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和发展之中,各类实验室的建设仍然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实验室建设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战略的思路来指导实验室建设工作,使实验室的建设规模与层次、实验室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实验室成为教学、科研、开发的场所以及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基地。
1、用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的规划实验室的建设。把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性强的数、理、化、生、计、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可持续性建设,以及新办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实验室建设与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建设结合起来;把实验室建设与有利于专业内涵的建设发展结合起来;把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实验室是大学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对正在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的我校来说,除建设好基础课、公共课实验室外,更重要的应该建设好一批专业性实验室及各具特色的科学研究实验室,或国家鼓励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实验室。
2、实验室建设必须紧跟国家所鼓励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的前提下,加强新型交叉学科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保证新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高起点和前瞻性。实验室建设也应该考虑现有学科专业前期学术的积累和优势,不断拓展新思路和新方向。
3、要用改革的思路加强我校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大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改革,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调整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实验室建设目标
1、在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新建专业及交叉专业、实验性强的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2、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实验室的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机制建设和考核措施建设。
3、以提高学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进一步落实教学实验室的内涵建设和全面发展。
4、科学、合理的调整学校办学总经费中以各类实验室(基地、中心)为载体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基本条件建设的经费比例。五年内,年度实验室建设经费保持在1500万元,生均仪器设备费达10000元/人。
5、我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将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保持已被评估建设实验室的先进性。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建设4-6个标准化实验室,力争3-4个示范中心纳入湖北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列,1-2个示范中心纳入国家教育部规划的100个示范中心之列。
6、“十一五”期间,按国家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标准的要求建设1或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2-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学校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7、到“十一五”末期建成与学校发展规模、办学层次相适应,专业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科研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布局合理,功能与层次比较齐全的各类实验室。
8、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实验平台、实训基地和大型信息化网络技术平台,形成学校文、理、工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数据处理、信息化服务的体系。
9、建设有综合性大学文化内涵和师范教育特色,面向社会开放的科技、文化、历史文物、动植物标本、艺术陈列为主体的科普艺术教育基地。
 
四、实验室建设措施
      好的目标、愿望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做保证,否则目标只是一句空话,很难变为现实。今后我校实验室建设需要围绕这些目标,有计划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既定目标。
1、理顺实验室体制、调整实验室结构。
      从21世纪的社会、科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实验室建设要适应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求。随着专业布局向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微电子科学等重心转移,专业向一级学科、学科群的方向发展,实验室建设应打破原有单一、分散的现状,建成基于实验学科与学科群的实验室;调整相同、相近专业在不同的院系设置而造成实验室建设的重复现象。逐步形成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校级实验室为骨干,院系实验室为基础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2、加强专业及科研实验室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加快科研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步伐,提升实验室层次是目前我校学科建设刻不容缓的大事。我校专业、科研实验室建设目前是制约我校实验性学科、专业发展的瓶颈。我校理、工科长期滞后于文科的发展,除对理、工科专业性质认识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受实验条件制约和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所致。要想学校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有较大突破,必须有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必要的先进实验条件。历代科技的发展证明了许多重大发明均来自实验室,现代科技的发展更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撑。因此我校实验室建设应围绕学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定位,加大对专业和科研实验室建设步伐。在重点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同时,逐步扩大科研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范围,有选择建设几个有学科发展潜力和前景的科研实验室,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和建设速度应当采取合理倾斜和超常规政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条件基础。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队伍的素质。
      要改变实验技术人员是教辅的观念和配备实验人员的思路,将实验技术队伍作为一支高层次大学的业务人员来配备和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室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培养和学习提高,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按照学科、专业内涵的需要,选择有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实验队伍,建立竞争上岗制度,以改变现有实验队伍的学历、专业、知识、年龄等结构。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培养为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为主。有限聘用与长期聘用相结合,以有限聘用为主。"的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原则,提高实验队伍整体水平,努力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4、实验室建设本身是一项工程,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采取立项建设模式,进行实验室的全面过程管理、效益管理并加大调控力度;建立项目约束管理机制,定期对实验室评估检查,及时掌握现状、发现问题、规范管理以促进实验室向高水平发展,提升实验室的档次、水平。
5、对国家鼓励的学科、专业领域实验室加大经费投入,争取社会力量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建设。
6、吸纳研究生(在读)在实验室工作以缓解实验教师的不足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贫乏的现状。
7、重点面向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支持前瞻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基地(实验室)和项目,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持。
8、采取激励措施,在实验教学工作中,逐步将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减少一定比例,增开新的实验项目,将本科教学实验中研究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逐步提高到80%以上。
9、鼓励并要求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注意融入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知识,将科研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部分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10、进一步发挥现有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促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建设主要面向学校理工科群的高层次、高起点,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试验、测试、分析基地。
11、创造实验室学术气氛,加强实验室的学术建设。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学术交流、报告、讲座等。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2006年12月25日